真假痛風,你聽說過嗎?

    近年本港痛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,而每當出現關節疼痛,尤其中老年人,很多時都會懷疑是由痛風引發。痛風固然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原因,導致關節痛和影響活動能力,但除此還有病徵類似,成因卻不同的假痛風,故必須慎辨。不過,中西專家均認為,無論真假痛風,均應及早治理,否則病情勢必愈趨惡化。

西醫

病徵類似 結晶物各異
  痛風成因為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過高形成尿酸鹽結晶,當這些結晶在關節或周邊肌腱內積聚而愈來愈多時,患者的關節囊內、關節四周的軟骨、骨骼,以至皮下組織,形成了堅硬的痛風石,便會令患處紅腫及疼痛。假痛風雖然都是因結晶體沉積在關節內而誘發,但其結晶是由焦磷酸鈣聚合而引致,且不會像真正痛風症一樣,形成痛風石。因此部分假痛風患者,即使關節內已有大量結晶體積聚,但仍可無劇烈疼痛症狀。要辨別兩者,除檢驗結晶物種類,或進行X光造影檢查外,從兩者的病發位置和症狀,亦可加以分辨。

防治方法各有不同
  痛風成因眾多,包括遺傳、患上某些疾病、不良飲食習慣而產生大量尿酸,又或因腎臟病變及服用某些藥物後,削弱了腎臟排走尿酸的功能,而令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超標。至於假痛風成因則仍然未明,但估計與患有高血鈣症、巨人症、甲狀腺疾病等內分泌失調病症有關。痛風病發時應以藥物控制症狀,以減少炎症和疼痛,尤其是真痛風病發範圍較廣,故嚴重者應口服或注射類固醇,而假痛風由於多只涉及一個關節,故只需要針對病變部位,抽取積液以減輕所受壓力,已可有效紓緩。

中醫

正氣不足 經絡受阻

    不論真假痛風,當關節出現類似疼痛、組織腫脹等徵狀,都屬於中醫的學上的「痛風」、「痹病」、「白虎歷節」等病症的範疇。成因多為自身正氣不足,導致脾、腎功能失調,引致肝腎虧虛,繼而再受風寒、濕熱等外邪入侵,便會令經絡受阻而血不通,以及津液凝結成痰沉積於關節致病。當痛風急性病發時,需要以清熱驅濕的藥材來通絡止痛,如已演變成慢性疼痛且反覆發作,則要祛濕驅風,除痰化瘀外,還應補肝腎以止痛,預防再度復發。

按摩穴位減疼痛
除了針對病情用藥調理外,針灸亦有助改善體質和氣血運行,因應病情以不同方法施針,能減輕痛楚和恢復患處的活動能力。日常亦可在家按摩施針的穴位,減輕病發時的疼痛不適。

‧ 腳趾痛按太衝穴:位於腳面,腳拇趾與食趾間的趾隙後方約一吋位置。
   功效:調理肝氣,促進局部氣血。
‧ 足踝痛按太谿穴:位於足踝側,足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   功效:滋補益腎及壯腰強氣血。
‧ 膝痛按陽陵泉穴:位於小腿外側,膝蓋下方約三吋,再向外移兩吋位置。
   功效:息風柔肝及舒筋通絡。
‧ 腕痛按陽池穴:位於手腕背,中指和無名指指隙對下的手腕摺紋位上。
   功效:清熱通經絡及改善體質。
‧ 肘痛按合谷穴:位於手背,大拇指與食指虎口位置。
   功效:泄氣散熱 及疏風散邪。

營養師

奉行低嘌呤飲食
  假痛風由於成因未明,或為荷爾蒙失調所致,故較難從飲食上預防。真痛風則因體內尿酸過高而引發,故只要減少攝取可轉化成尿酸的嘌呤,降低體內尿酸水平,即可控制病情及防止復發。遵守以下生活和飲食守則,均有助降低病發風險和復發率。

四招預防病發
1. 慎選食材:避免食用高嘌呤食材,如動物內臟、紅肉、蘑菇類、魚蝦及大豆製品。多選吃低嘌呤食品,如米、麥、瓜類和各式水果。
2. 多喝水少茶啡:每日飲用足夠清水,以及避免飲用可影響尿酸排泄的咖啡、茶、汽水或朱古力飲料。味精也含大量嘌呤,外出用餐應避免飲用「味精湯」。
3. 避免喝酒:常喝酒尤其空腹飲用,酒精代謝物會減少尿酸的排泄,容易引致痛風急性發作。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,最為高危。
4.維持標準體重:過度肥胖者因血液內的尿酸較常人高,故較易病發,但另一方面如減肥過急,脂肪快速融解時會令血液內的酮體及乳酸濃度突然劇增,同樣增加病發風險。 

辨識兩者分別

 

真痛風

假痛風

高危人士

男性比例較高,多發於中年男性或停經後婦女,如三十歲以下病發者,病情亦多較嚴重。

男女病發率相若,患者以老年人居多。

病發位置 

多先發於四肢末端或較小的關節,大多數首發於腳趾關節,其次再蔓延至足踝及手腕等大關節。

多先發於膝頭關節,其次則為肩、手肘等較大的關節,且多數只於單一關節病發。

疼痛程度

痛楚劇烈,病發關節活動能力亦明顯受限制。

疼痛程度雖然較真正的痛風症小,但卻會持續一段時間,患處亦會較為僵硬。